大数据:对于穹顶之下的环保有何价值
大数据是一座待挖掘的金矿。相对企业而言,政府拥有更多、更全的大数据,并且这些数据与国 计民生息息相关。政府部门未来将加大大数据开放步伐,出台政策支持鼓励民间大数据产业,在决策中更多应用大数据工具。2015年环保问题被重视,环保大数 据或许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数据可以为环保做得更多。
《穹顶之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keynote(幻灯片)。通过可视化报表,柴静团队向观众传递雾霾问题的严峻性、雾霾的成因等等。Keynote在观众中的接受程度带来的一个启示,即大数据对环保具有巨大价值。
《穹顶之下》图表的原生数据哪里来的呢?其实并非都是凭借高层关系获取,不 少数据都是公开可查,在中国政府网、各部委网站、中石油中石化官网、环保组织官网以及一些特殊机构,可查询的公益环保数据越来越多,包括全国空气、水文等 数据,气象数据,工厂分布及污染排放达标情况等数据等等。只不过这些数据太分散、太专业、缺少分析、没有可视化,普通人看不懂。如果能够看懂并保持关注, 大数据将成为社会监督环保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大数据将对环保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互联网的可视化
互联网对环保大数据开放有两个价值:一是互联网是媒介,拥有海量用户,接入大数据覆盖它们可形成互动式的传播效果。二是互联网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对大数据的可视化做得更好。
近日百度上线《全国污染监测地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结合开放的环保大数据,百度地图加入了污染检测图层,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查看全国及自己所在 区域省市,所有的在环保局监控之下的排放机构(包括各类火电厂、国控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等)的位置信息、机构名称、排放污染源的种类,最近一次环保局公 布的污染排放达标情况等。可查看距离自己最近的污染源,出现提醒,该监测点检测项目,哪些超标,超标多少倍。这些信息可以实时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告知好 友,提醒大家一同注意污染源情况及个人安全健康。
这样的互联网工具将越来越多。大数据不只是要开放,而是要有分析,要可视化,要与互联网结合,普通用户才有价值。美国政府专门公布大数据的 DATA.GOV网站,不仅提供原始数据和地理数据,还提供很多数据工具,这些工具不少由互联网、社会、公益组织和一些商业机构提供的。
加大开放深度和广度
环保大数据现在开放的只是一部分,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因为部门利益或者“保密”原因,不少环保数据只限内部使用,比如PM2.5数据、汽车尾 气检测数据等等;部分开放的数据,只有基本信息和统计信息,缺乏关键字段、没有明细清单、时效性需提高。政府需要考虑加大环保数据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环保 大数据开放,做到信息开放透明,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大数据》一书在介绍美国政府大数据时提到,美国人认为“用纳税人的钱收集的数据应该免费提供给纳税人使用”,美国政府对数据公开也有抵触,但还是 得顺应民意不断提升数据开放深度和广度,奥巴马政府已签署《透明和开放的政府》文件,美国联邦政府数据都在DATA.GOV统一开放,同时还提供各种分析 工具。虽然制度不同,但在大数据开放上的理念和方式值得借鉴。
应用众包方式的大数据
互联网一大优势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内容生产者。它不只是可以把已有数据很好地呈现给用户,还可以让每个人成为环保数据采集器。比如百度地图就可以提供 标记功能,让用户标记身边被污染的河流、身边的污染空气排放,还可上传图片。再比如在遇到污染行为拨打环保投诉电话时,可以同时在百度地图进行标记,记录 在案。现在环保部已经要启动公开约谈制度,到时候点开百度地图就可以看到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县城的环保投诉分布、污染企业分布,相关部门压力应该会 很大。众包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保大数据形成补充。
加强不同数据的关联分析
大数据有巨大价值,大数据之间如果能够联系起来,价值更大。《穹顶之下》中将燃煤燃油数据,雾霾数据,气象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关联起来,尝试寻找雾 霾的成因,就是大数据关联分析的价值。目前中国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程度开放数据,但缺乏像DATA.GOV这样的集成政府大数据的平台,缺乏将不同数据关联 分析的意识和工具。大气、水文、国土,不同部门的大数据关联起来,环保、卫生、经济、交通、气象数据可以关联起来,这将得出更多分析结论和监督价值。比如 百度就可以根据污染监测地图,结合流感关键词搜索行为趋势和分布,寻找大气污染与感冒之间的关联性。2014年两会雷军、2015年两会孙丕恕等代表均提 出建立大数据开放平台,在社会呼声下,政府或将提供统一数据开放平台,并且集成互联网企业、普通开发者的环保关联分析工具。
媒体利用大数据加强监督
信息开放透明力度越大,大数据可视化做得越好,监督效果更强。不过如果要放大监 督效果,影响决策部门和高层领导,形成舆论关注,则需要媒体发挥作用。柴静《穹顶之下》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说明了新型媒体的价值,不过也说明过去媒体在 环保监督上做得远远不够。日后媒体将更多借助大数据、大数据工具、大数据可视化报表进行环保问题的追踪关注报道,形成常态化的媒体环保监督,《穹顶之下》 这个节目中表现形式将更多为媒体所用。
应用大数据科学决策
政府部门除了更多地采集环保数据、更深和更广地开放环保数据、更多地支持互联网可视化工具之外,应用大数据做环保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行动,利用环保大 数据进行科学决策。如果一个城市能够透过大数据看到自己的污染企业常年排名第一,群众投诉举报一直高居不下,自然会采取相关整改措施,在交通、工业、城规 等关联问题的决策上考虑环保因素。
大数据是一座待挖掘的金矿。相对企业而言,政府拥有更多、更全的大数据,并且这些数据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政府部门未来将加大大数据开放步伐,出台 政策支持鼓励民间大数据产业,在决策中更多应用大数据工具。2015年环保问题被重视,环保大数据或许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数据可以为环保做得更 多。
作者:罗超环保部为公益诉讼开“绿灯” 公众望参与污染调查
环保公众参与将获得保障。 4月13日,环保部就组织编制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意见稿明确划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范围,包括:编制规划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可能严重损害公众环境权益或健康 [详细]
中国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10万,国家卫计委将绘全国癌症地图
针对2017年要实现的行动目标,《行动计划》对卫生计生、发改委等16个部门的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其中提到国家卫计委要定期发布癌症相关信息,系统整理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地理信息等相关数据,编绘全国癌症地图。 [详细]
浙江金华“遥感+执法”新模式 全面阻击污染车辆
为改善空气质量,金华市首创《黄标车联合整治暨机动车路检执法行动方案》,推出了“环保遥感监测+交警路面执法”的“新模式”,并根据“分路段分类定期执法”的思路开展了“遥感+执法”专项行动。 [详细]
再烧五十年?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煤”问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矿生产国和消费者,每年燃烧的煤数量大约是全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医学杂志《柳叶刀》最先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每年因为空气污染导致死亡的人口有 120 万。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