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516回复:1
北斗商用破冰之年
2012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四天后,交通部要求9个省区市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本省80%以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称“凡未按规定安装或加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
<p> 一时间引发热议,北斗成为媒体与资本追逐的热点,在浓烈气氛渲染下,北斗走下神坛,俨然成为老百姓之间的谈资,大家都或多或少感觉到北斗将与自己产生某种联系。其实,这也正是北斗商用化的终极目标。</p> <p> 严格来说北斗商用化也开展若干年了,但基本是在国防安全领域,随着亚太组网的完成,2013年北斗也将在更多的领域叫板GPS,面对已苦心经营 16年的老对手,北斗将承担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压力,即便有政策保驾护航,也注定是一场硬战、持久战。只有等将来走进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宣 告胜利。</p> <p><strong> 两大挑战:</strong></p> <p> 前进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北斗民用之路将面临各种挑战,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p> <p> 其一,从客观来讲,在市场化竞争激烈的今天,相比GPS,北斗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用户数量小,芯片价格偏高,目前为GPS单模芯片价 格的3倍以上,很大程度影响北斗商用进程;另一方面是终端占有率太低,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北斗一号”终端社会持有量为10万余套,参与 北斗终端研发或销售的企业数量仅为50~60家,年产值为3亿~4亿元左右;而GPS导航终端2011年的总销售量突破4500万台,产值接近700亿 元,参与企业超过6800家。在GPS完善的产业链面前,北斗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 <p> 其二,从主观来讲,我国的北斗扶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让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民众从更深层次理解政策推行的必要性。日前,交通部的强行要求安 装北斗导航系统,强推色彩的政策释放出明显的信号:北斗系统是想借助“有形之手”,以非市场化的方式来启动首批民用客户。此规定一经发布,来自社会各界的 质疑与问题接踵而至,总结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点陈列在此:1、这样的政策股规定是否应该由交通部来牵头制定?2、此规定涉及到的相关收益花落谁家?3、如 何使得投标更加公开透明,让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事业单位站在公平竞争的同一起跑线?4、保护政策保护政策极易营造一个封闭的生存环境,受保护而失败的典型案 例,莫过于前苏联的民机产业。如何从政策上拿捏尺度,不重蹈前苏联后辄?诸多疑问引发公众热议。目前来讲,我国的政策制定如何能规避种种问题并实现效益最 大化,是北斗商用面临的一大挑战。</p> <p> <strong> 解决之道</strong></p> <p> 针对上文提到的主客观两大问题,笔者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集众家之所言得出以下两个结论:</p> <p> 首先,面对客观问题,打破价与量的闭环首当其冲,尤其是在解决芯片和终端问题上,二者都是规模经济,只有用户数量增多才会降低使用成本,这个问 题本质上跟先有鸡和先有蛋的问题一样,闭环需要外力的推动,才能最终打破,在政策扶持下,先有鸡就会有蛋,从而有更多的鸡,解决北斗产品的产量,成本会逐 渐的下降,同时北斗企业才会有盈利投入产品的二次开发,去提升集成度、体积、耗电等多方指标,使得北斗产品能进一步的完善。</p> <p> 其次,面对主观问题,就要做到既要防止政策强推带来负面效应,又要实现政策功效最大化,有业内人士将北斗比作一个孩子,作为我国的独生子,没有 理由发展不好,但是如果过度溺爱,就有可能使其误入歧途,例如过多的行政干预可能使企业形成补贴依赖。尤其这些企业也并非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北斗产业发 展初期,只有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以扶持,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北斗商用积极性,才能拉近北斗与老百姓的距离。</p> <p> 总而言之,北斗商用化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打破闭环,实现量的极大增长,从而降低芯片的价格。</p>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解决后,还要面对新的挑战,事物增长也是螺旋式的,力量积蓄后会有一段爆发式增长,而后归于平静,等待下一次的爆发,北斗打破闭环后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且走且看。 |
|
|
1楼#
发布于:2014-11-03 09:25
前景大好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