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03回复:0
中国遥感大事记1986-1987
1986
“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遥感技术开发”工作会议召开 1986年1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遥感技术开发”主持单位会议。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国家教委、国家测绘局、林业部和农牧渔业部共同主持。项目包括研究建立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多种遥感数据的综合分析、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以及黄土高原与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等5个二级课题(含41个三级课题)。 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2月1日, 西昌发射基地,长征3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卫星。 国务院批准研制我国资源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 1986年2月,国务院批准在“七五”期间研制传输型的资源卫星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计划在90年代初发射并投入使用。 《遥感信息》创刊 1986年3月,全国性的高技术科普刊物《遥感信息》(季刊)创刊。该刊物由国家遥感中心和国家测绘局联合主办,“遥感信息”编辑部出版发行,主编为陈述彭院士。《遥感信息》刊物在推进我国遥感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遥感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报道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领域、新动向,在普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及相关新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刊物编辑部挂靠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环境遥感》创刊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环境遥感》(季刊)于1986年3月创刊,主编为杨世仁(1986-1987),童庆禧(1989-1993),徐冠华(1993-1997),从1997年起更名为《遥感学报》,从2001年改为双月刊,主编为徐冠华。该刊物主要刊登遥感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仪器研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在农业、林业、资源和环境调查、区域和工程地质勘探、矿床预测、灾害评估和防治等领域应用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多年来,为国内遥感科学学术交流和学科地位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加入国家遥感中心 1986年4月,应中国科学院的要求,国家科委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加入国家遥感中心,对外名称:国家遥感中心卫星地面部。 中国、斯里兰卡合作进行遥感技术应用和海岸研究 1986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和斯里兰卡地质调查部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社会区域遥感组织的支持下完成了合作研究项目,项目内容为探索遥感技术在热带海岸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应用。该项目为我国第一个“南南合作”国际科技项目,成果受到斯里兰卡政府及亚太经社会组织的好评。 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划及科学考察项目获奖 1986年4月至1988年10月,湖南省遥感中心和湖南师大、原成都地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湖南省科委合作,完成了“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划及科学考察”项目,为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列入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并获原地质矿产部勘查成果二等奖。 第二颗国土资源普查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10月6日,我国第二颗用于国土资源普查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连同1985年发射成功的第一颗国土普查卫星的摄影资料,保存在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向全国用户提供使用。 第八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 1986年10月6日长征2号丙火箭成功发射第八颗返回式卫星。 吉林省遥感学会成立 1986年10月,经吉林省科协批准,吉林省遥感学会成立。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受吉林省科协和长春分院的双重领导。 北京国际遥感学术讨论会召开 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等10个学会的遥感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组织的“l986年北京国际遥感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19—22日在北京举行。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内容包括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调查、农业、林业、气象、地质矿产和海洋方面的应用以及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仪器等。这是我国召开的一次较大范围的遥感学术会议。 中法卫星遥感及SPOT卫星数据首次应用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科委国家遥感中心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法卫星遥感及SPOT卫星数据首次应用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4日一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我国十几个部门和部分省区的90名代表和法国六个政府机构与企业的30名代表。这次会议是根据中法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举行的,目的是交流中法两国卫星遥感应用经验,介绍SPOT卫星技术、讨论SPOT数据接收和使用的有关问题。这次会议对推动中法两国遥感科技合作及卫星遥感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会后出版了《第二代资源卫星的应用——中法卫星遥感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 山东省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成立 1986年11月,经山东省编委批准,在省测绘局成立了山东省遥感技术应用中心。1987年,省科委指定该中心为负责协调、组织山东省遥感技术应用项目的机构。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运行 1986年12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12月26日邓小平同志题写“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1987年7月,中国遥感地面站经国家计委批准独立建站,系直属中国科学院领导的科研事业单位暨国家遥感中心遥感卫星地面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落成运行以来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卫星遥感资料服务,为资源环境的调查和综合开发利用、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治研究、经济建设宏观决策的科学论证等起了积极的作用。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红外-可见光多光谱扫描仪和CCD相机开始研制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508所从1986年起,为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研制红外一可见光多光谱扫描仪和CCD相机,这两种遥感器已突破关键技术,处于初样研制阶段。 东北平原农田林网区遥感调查研究成果显著 “东北平原农田林网区遥感调查研究”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6-1990年由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主持完成, 14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参加了该项目工作。 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及我国西部40个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 面积为14万km2的森林资源及其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和质量, 对造林立地类型和防护林生态效益进行遥感分析和评价, 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探索新一代遥感资料(TM和SPOT)在再生资源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技术。 该项目研究并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从遥感资料的时相选择、信息压缩、复合增强和提取到土壤、生态评价、林网面积测定值的复原、专题图编制、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先进、可行的技术系统。 项目取得了上述地区各县的森林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评价、草地资源、造林立地条件和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等多项1:1万资源与环境数据和分布图件, 调查精度达到95%以上; 建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及多种数学模型, 为再生资源的动态监测, 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该项目获1991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疆沙漠绿洲农田防护林遥感调查研究获奖 “新疆沙漠绿洲农田防护林遥感调查研究”课题由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共同主持,由北京、新疆、武汉等地科研、教学、生产部门十几个单位80余位科研人员参加完成的。1986年启动,1990年完成。1991年获得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授予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攻关的目标是应用遥感技术,以新一代航天遥感信息源为主(国土卫片、TM、SPOT),结合航空遥感及非遥感资料,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遥感综合研究,对新疆的“三北”一期工程的14个造林重点县近40万km2范围的防护林建设及效益,有关的草场、土地资源和造林适宜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的调查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典型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提交了可靠的资源数据、系列图件和研究报告。本课题在国土卫星像片正射纠正技术、遥感信息局部结构分类器和GIS系统自行研制开发等方面均有独创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和监测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和监测是国家“七五”攻关计划(1986-1990)的重点科技发展项目。该课题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主持,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10个研究所、20余所高等院校、中国农科院、林业部所属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测绘局所属单位以及地方遥感研究机构等共60余个单位,科研人员共300余人。 项目的目标是在“三北”造林区应用遥感技术调查防护林的类型、分布、面积和保存率,草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对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和不同类型地区造林适宜性作出分析评价,为“三北”地区综合治理提供连续可靠的数据、分析资料和图件。 此次调查取得的成果有:(1)完成了“三北”防护林区235个县的遥感综合调查,调查面积达128万km2;(2)编制平泉公共实验区和其它12个典型县1:10万比例尺专题系列图共94幅。编制上述235个县1: 50万比例尺专题系列图共173幅。系列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评价图、森林分布图、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图、草地资源图等;(3)编制204个县(包括上述196个重点造林县和8个一般造林县)1:10万或1:20万比例尺专题系列图草图共1480幅,系列图的种类同1:50万比例尺系列图;(4)完成上述1:10万或1:20万比例尺专题系列图草图1480幅的面积量测,取得森林、草地、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和宜林地立地条件类型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5)分别建立了“三北”全区和6个典型县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6)完成了专题研究和调查结果分析。撰写研究论文386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7篇。出版“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规程和专著、论文集共11部。该成果获1989年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项目在遥感信息源综合评价技术和卫星图像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使遥感综合调查和系列制图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并开展了遥感应用前沿技术的研究。 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研制 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研制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持的“七五”国家攻关项目,1986年启动,1991年完成。13个单位参加了联合攻关。本项目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从重点解决我国多样性自然资源、日趋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出发,装备以高空飞机为平台的13台(套)遥感仪器组成的航空遥感系统。该系统包括从信息获取、信息采集记录、信息传输到信息处理和分析配套的先进遥感实用系统。本系统在系统化、集成化及总体水平方面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系统建立以来,在有关国民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调查,特别是洪水灾害的监测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行发展具有综合遥感能力的遥感系统的国家之一,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航测大比例尺系列图试生产成功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1986年在北京市大兴县城附近进行了1:6700航摄比例尺的摄影,测得1:2000比例尺地形图100多幅。还用1:6700航摄比例尺的的像片试验生产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16幅,试验结果平面中误差±0.51mm(地物用A10测), 高程中误差±0.06m(高程用水准测)。大兴航测大比例尺系列图获得1987年北京市优秀工程二等奖。 X波段机载散射计及配套陆基散射计系列研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七五” 重点科技攻关”75-73-01-2.2”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覆盖项目),“LS-J机载微波散射计”,历时5年,于1990年12月设计研制成功,该仪器具有CW-DOPPLER 和FM-CW两种工作摸式,4种极化工作方式,实现了整机器件固态化,宽动态范围,合理的解决宽带与增益低噪声放大器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测控和数据处理智能化。整机结构设计合理,新颖实用。 LS-J机载散射计,于1993年11月至12月在青岛海域首次进行了大面积应用测量,为海洋风场研究和微波遥感定量研究,提供了所需的不同海况的大量数据。 宁夏回族自治区汝箕沟煤层火灾航空航天遥感调查研究 1986年至1990年,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并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汝箕沟煤层火灾航空航天遥感调查研究。主要探索航空热红外遥感技术进行煤层火灾的调查方法,研究从遥感资料中提取灭火设计所需的灾情参数,查明煤层火灾分布现状和蔓延趋势。通过对汝箕沟矿区的试验研究,探索红外遥感在煤层火灾区应用的新方法以及工作程序,总结了一套煤层火灾区的遥感综合解译标志和图像处理方法,开辟遥感技术对煤层火情的动态监测,以便最大限度减少灾情损失和寻找最佳灭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该成果成功地将红外遥感技术用于煤层火灾的探测和动态监测,为今后煤层火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探测和动态监测手段。该项目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推广项目。中国“三北”地区煤层火区遥感调查(包括宁夏、内蒙、山西、河北等省区)。并荣获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江河洪水险情预报与灾情对策信息系统 80年代初,国家设立了“江河洪水险情预报与灾情对策信息系统”的攻关课题,将“黄河三角洲冰水险情预警信息系统”作为专题进行研究(1986—1990),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组织与实施。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地形、交通、水系、居民地、水利工程等信息,建立了1855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动态模拟模型,结合三角洲微地貌特征,总结出了河道堆积—河床抬高—冲破堤岸—新路入海的尾闾自然摆动规律,开发了黄河三角洲演变演示系统及洪水、风暴潮淹没范围模拟软件包,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冰凌险情,建立了冰凌险情预警分析系统,开发了冰凌水情演进模式及海平面上升影响分析模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