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991036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25
  • 发帖数5913
  • QQ14265545
  • 铜币29654枚
  • 威望213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GIS帝国铁杆
阅读:1861回复:1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9-15 19:09

  人民网沈阳9月13日电记者宋丽云摄影报道:在今天上午召开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确实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位成员。中国从2002年1月1日起将关税总水平从原来的15.3%降至约12%,至2005年再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服务领域,包括金融业、零售业、电信业、资产管理业、会计业、旅游业,也将按时间表对外开放。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并将继续融入全球经济,我们面对的是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贸中心姊妹楼”遭恐怖分子劫机撞击,起火倒塌,造成3225人死亡与失踪。这是二战以来,美国本土遭受的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标志着世界贫富和地区差距扩大,种族、信仰和文化冲突酝酿滋生的极端势力、恐怖主义抬头。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在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极超强的局面。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抬头。美国退出核控条约,推出全球环境京都议定书,布什提出“邪恶轴心”说、“先发制人战略”,先后以反恐和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将遇到许多意想得到的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国家安全确实面临新的挑战。

  便捷的交通与全球网络将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资源、资金、信息、知识、人才将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中国的经济、科技、产品、企业将面临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IT,BT,NT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前沿正酝酿着新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认识论与世界观;技术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产业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变革、挑战与机会。

  突如其来的SARS事件,进一步考验和印证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愈挫愈奋、自强不息、众志成城、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警示我们,必须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建设的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而复杂。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是在国际形势总体上和平、发展、相对稳定,局部对抗、冲突乃至剧烈动荡的环境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6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国民教育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我们是在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占有的人均淡水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弱,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4%;中国占有的人均矿产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8%;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2%;用占世界不到10%的可耕地资源,养活了占世界的22%人口;中国森林覆盖率不足14%,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7%。

  是在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中建设小康社会。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已有62.3%的城市SO2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我国江河湖库水域已普遍受不同程度污染,并大多呈加重趋势。七大水系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类的仅占32.2%,符合3类的占28.9%,属4、5类的占38.9%;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工业固体废弃物历年存量已达6.49亿吨,占地5.17万公顷。

  是在社会与企业管理水平亟需提高的过程中建设小康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突破、创新阶段;民主、法制、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正面临建设、继承、弘扬、创新的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健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4000美元;将建设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三产业比重将达到85%以上;将形成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充满活力的所有制格局;中国将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国,最大投资目标国。

  经济和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质量与效益。资源利用率提高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每万元能耗降低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分步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排放的零增长,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与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适销性、技术与环境标准和著名品牌,不断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系统成套能力和售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比较优势、结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

  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达到85%以上;中国的政府管理、财政金融、工农业、商业流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物流、城乡社区,将全面实现信息化;中国军队将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中国城镇化水平将从2000年的36.1%提升到2010年的40%,2020年的50%以上。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不断适应形势、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采取对策、促进发展。

  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价值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规律;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培养、留住和用好人才,提升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优化人才结构;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人才和技术等);完善政府在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一靠法制,二靠政府管理与服务,三靠信息透明、真实可靠、及时的反馈调节与监管。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确立劳动、资本、技术与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广开就业门路,在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高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可靠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公共和私人财产及人民生命安全;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健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的生存权、教育权、发展权、民主权依法得到充分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与保障;经济、社会走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

  三、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

  要着重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相关的重大战略需求,及时把握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数学、认知科学以及高技术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解决重大战略需求,登攀科技高峰,改革创新体制,培养、吸引和组织创新队伍,革新科技管理与文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我国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在国家安全方面,根据当代军事变革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其核心能力是:制信息能力、制空天能力和中远程精确反击能力。其关键技术是:信息实时获取、快速处理、可靠传送与应用技术;可靠的空天侦查(GIS)、指挥、作战平台;全球定位(GPS)、精确末制导技术;隐身、抗电子干扰、电子对抗技术;高效、清洁、可控的中远程空天推进技术;新概念信息、材料、软硬杀伤技术……


 
喜欢0 评分0
没钱又丑,农村户口。头可断,发型一定不能乱。 邮箱:gisempire@qq.com
cl991036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25
  • 发帖数5913
  • QQ14265545
  • 铜币29654枚
  • 威望213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GIS帝国铁杆
1楼#
发布于:2003-09-15 19:09

  能源必须满足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替代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着重发展煤的清洁燃烧与转化、油气新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水力资源开发、高效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潮汐能、燃料电池、IGCC、多联供等高效转化等。清洁、高效、安全核能方面,着重发展清洁、高效、安全核裂变新堆型,进行聚变发电(磁约束与惯性约束)的探索。还有节能及能源的有效传输及利用,电网调节与控制,用户节能,超导发电与变换等。在现代农业方面,要发展面向全面小康社会需求的生态农业。重点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GIS(估产、气象、耕地、灾害);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培育;生态农药、农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节水及精准农业技术;农、牧、渔、林、果等科学的农业新区划。

  信息科技必须满足安全、高效、多样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需求。重点是信息安全、智能芯片、超级计算、高清晰摄像及显示、网格技术、数学方法、软件等。材料与先进制造的发展目标应是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国防战略需求。超级结构与功能材料,满足国防、能源、汽车及航空工业需要;绿色可再生结构材料,满足建筑、包装、农业等大宗需要;新一代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及其工艺,满足IT产业的需要;生物医学材料,满足十几亿人口医疗保健需要;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全球化环境友好先进制造技术;纳米精密加工与技术。空天与海洋方面,要把握制空天权,认知海洋、开发海洋、保卫领海权益。重点是:军民两用大型机平台,高性能军机;可往返空天飞机;清洁、高效、可控空天发动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高性能RS/GIS/GPS及应用卫星平台,微纳卫星、空间站;深海海域钻井平台,集束井及水平井技术;水下及水面超视距侦察与通讯及隐身技术;高速智能水下兵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重点是:成矿理论创新与新勘察技术;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与可再生循环;水、土壤、大气污染的修复与保护;固体废弃物的清洁处理与利用;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治理。使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之路。人口、健康与生物安全不仅是关系十几亿人口健康的大事,而且是数以千亿计的大产业。重点是: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相关技术;食物营养与安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新流行病、传染病防治技术与体系;外来种质危害预防与利用;新药与疫苗研发平台与产业化(手性药、天然源药、中药现代化、基因药、蛋白药);老龄化对策与技术。城镇化与城乡基础设施方面的重点是:城镇规划与综合优化理论与方法;信息、交通、能源、供水、环境、生态、安全规划与管理;城镇信息化、网络化。战略高技术方面的重点是:空天运载工具与工作平台;高精度、高分辨、多目标(RS/GIS/GPS);高效、洁净、安全一次能源及二次能源;超级计算与超级网格技术;信息安全与软件;深部地球资源勘探技术;生物信息学(基因、蛋白……);纳米精度先进制造技术;超级结构与功能材料;诊断、防疫与医药技术;生态与环保技术;超级科学与工程计算。公共科学、技术与支撑平台方面的重点是:跨学科试验平台(同步辐射、散射中子源、磁共振、极端条件);公共观察平台(高性能应用卫星、高性能时标、公共空间实验室、天文望远镜、海洋实验室、可控生态试验室);公共超级计算平台与网络(超级计算能力、网络安全、系统与应用软件);生物医学公共平台(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学平台、蛋白质科学平台、功能基因组与生物分子设计技术平台、克隆技术及干细胞技术平台、药物筛选与分子修与合成平台……)。公共科学平台方面的重点是:超级材料研发平台(分子设计与分子组装、材料过程控制、表面与界面技术);NT&MEMS研发平台(微加工、微测试、微系统);生态环境与公共灾害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气象、空间环境、地质灾害等);公共数据库、资料库、标本库、种质资源库等。

  四、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一)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1.2010年前后基本完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向社会不断输送创新人才与高素质的知识劳动者。

  2.在建党100周年前后初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整体水平达到世界科技强国的中等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大幅增强,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二)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

  1. 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前R&D合作,大幅度地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1)在多数领域,主要采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模式,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

  (2)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跃式发展。

  (3)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2.增强科学技术基础与后劲加强基础研究与重要高技术领域前沿的前瞻布局,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并在一些重要领域登上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中长期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支持。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与材料科学和重要交叉科学等重点领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环境技术、空间与海洋技术等对未来经济、科技发展有巨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选择具有一定优势的关键技术,力争实现突破和跨越。

  3. 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安排、人员流动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适度竞争和高效运转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完成我国科技体制的新的建制化。

  (2)加强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规律的法律法规;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发展中介体系,吸引和鼓励风险投资,完善创新价值链;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为大企业提供关键、前沿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适用技术和技术服务;探索适应知识经济特点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参与国际有关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3)改革与发展教育体系,开发人力资源。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改革与发展教育体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注重素质与能力提高,要提倡终身教育,创造终身学习的环境与社会风尚;要抓紧领衔式科技创新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加快人才的国际化,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采取特殊政策,优先发展面对知识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才流动,人尽其才。

  (4)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倡尊重知识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崇尚与支持创业精神,创导“爱国奉献、求真唯实、诚信敬业、协力创新“的道德风范。树立社会化、全球化、现代化观念。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违背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荒诞学说。

  (5)确保科技投入稳步增加,构建合理的投入结构和机制。要确保对教育与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政府在增加农业、环保、健康等基础公益、战略性关键技术投入的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力量与个人投入,引导构建合理的投入结构与机制,使企业成为R&D的自觉投入主体。在全社会确立: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入,教育与科技是新时期的国家“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和不竭源泉。

  (6)抓住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选准重点领域和战略目标,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定规划,应充分体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要作用。除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目标外,更应着重在科学技术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安全和竞争力、增强全社会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规划在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功能以及布局方面,应进一步明确至2010年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研究的重点应包括政府的职能与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与地方研发机构等行为主体的定位与功能,知识、技术与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等。在规划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应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持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与部署。规划应进行相关科技制度体系的整体设计,例如科学技术规划(计划)制定与实施制度、科研组织管理制度、科技资源调控制度、科技评估与监督制度、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等。同时,规划应提出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若干核心政策和重大举措,例如引导、集成社会资源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技术有无止境的前沿,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创新人才、成果、基地和文化传统的积累与演进,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国防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

  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求,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科学家坚忍不拔的努力奋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重要贡献;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来源:人民网
没钱又丑,农村户口。头可断,发型一定不能乱。 邮箱:gisempire@qq.com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