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gis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16
  • 发帖数15951
  • QQ
  • 铜币25345枚
  • 威望15368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帝国沙发管家
  • GIS帝国明星
  • GIS帝国铁杆
阅读:974回复:0

2014地理信息行业十大预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4-13 11:57
被低估的地图:期待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价值回归



文|何耀荣3sNews总编辑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其重要性堪比兵家必争之地,大有“得之得天下”的气势。从前媒体将其称之为末日来临之前可以登上“诺亚方舟”的船票。周鸿祎曾经说过,马化腾以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船票。马化腾则说,自己拿到的还只是站票而已,即使凭借4亿微信用户,腾讯挤进了无线互联网的站台,但不过“先进去了,后面能不能上车、上船”还有巨大变数。
存有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够取得市场成功的,依靠的一定是庞大紧密的生态体系。只有与用户和商户、O2O企业合作共赢,才能从整个产业的增长中获得自己的份额。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正在白热化。微信、微博在移动端的地位已相对比较牢固,如今更多的入口争夺集中在手机地图,这一“杀手级”应用正在成为群雄争霸的战场。一项未正式确认的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的手机地图的用户累计下载数据将超过7亿。若说以约定俗成的亿级用户作为一张“船票”单位。整个中国地图领域,在移动互联网大船上应该至少占有4-5个席位。高德软件副总裁郄建军曾表示:“手机地图不仅仅可以为用户指引方向,将来还会是整个O2O服务的总入口。”他认为,手机地图有可能成为平台级的产品,把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都整合进来。在高德之外,传统的互联网巨头,如BAT都各自以真金白银的行动证明着进军手机地图市场的坚定决心。
随着移动设备带动的位置需求的增长,很多平台对位置的需求,大...
[详细]  


2增强现实技术三大应用领域值得关注







文|李保旭《3S新闻周刊》记者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以下简称AR),这一技术在国内发展至今,依然称得上是新奇,纵观市场,AR技术的普适化阶段还未出现。然而,增强现实技术在2013年那可是被不少媒体预测说是将会爆炸式出现的一年。而今,2014又将春暖花开,可AR技术却像似一颗“哑弹”,并未给大众市场带来哪怕稍具震慑力的影响,其发展速度的确不是很理想。不过,倘若对此作以深究的话,也就不难理解,增强现实技术之所以在2012年就给了那么多人信心,是因为这一技术得以应用后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的确可观且不容小觑。
可话又说回来,“AR,你怎么没火呢”,笔者认为,没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AR技术没有遇到真正的“载体”,从过去的一年来看,这项技术在应用方面虽然其速度无可称赞,但2014,其三大应用领域确实值得关注,因为这三大领域中承载AR技术的载体愈发成熟甚至已经面世。其一,AR技术将结合地理空间位置信息,依托移动端App作为载体,促使实景导航、LBS这种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将广受欢迎。
实景导航结合手机移动端的地图程序、摄像头、GPS定位等功能实现真实场景导航,即所谓屏幕中出现“仙人指路”;LBS服务应用AR技术可以帮助商家进行定点推销,用户持手机一扫,便能发现商厦内部的一些商家或特色产品。就实景导航和LBS位置服务两者来看,笔者又尤其看好实景导航,并预测其在2014将会更快地进入加速发展阶...
[详细]

3可穿戴设备有望从行业应用中杀出黑马



文|陈启临 《3S新闻周刊》记者
现状:可穿戴设备的双阵营市场
可穿戴设备从年前至今一直备受瞩目,特别是今年1月份在美国举办的CES展上,一些知名的数码品牌商们纷纷拿出自家可穿戴设备重磅出击,在甚嚣尘上的概念炒作中,厂商们提供的这些前沿产品也进一步让人们看清了科学与时尚间的主流脉络。
在CES展会中,云集了像Sony公司基于音乐和社交功能推出的腕带产品Smartband;LG公司分别推出的两款可测量心率及运动数据的产品LifebandTouch及HeartRateEarphones;还有游戏周边产品的知名厂商Razer推出的记录用户健康数据的Nabu手环;以及两家知名的地理信息产品厂商TomTom和Garmin公司,分别向市场投放的可穿戴设备。其中,前者厂商推出了针对跑步爱好者和骑行者的数据记录腕表,而后者厂商则带来了一款纯粹的运动数据记录手环……这些会集了健康、运动和时尚主题的可穿戴产品,尽管看起来同质化特征明显,但却反映出市场目前的需要。
此时,一批互联网巨头也在围绕可穿戴设备打造更庞大的工程。所以,可穿戴设备市场已经明显地分出了两大阵营。一类是前面所提到的功能专一的可穿戴设备,它们基于专项的用户需求率先向市场推出第一梯队产品进行试水。
另一类则是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更具生态化气息的可穿戴设备。截至目前,颇受业内关注的谷歌眼镜已经连续几次推迟其正式发售的日期,并陆续向开发者们提供工程样机,以期和开...
[详细]


4GIS平台厂商进入微创新时代







文|王帅 《3S新闻周刊》执行主编曾几何时,互联网被誉为是可以颠覆所有行业的巨鲨,互联网的诞生加速了信息的共享,与此同时符合大众需求的免费理念更是使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随着互联网对各个领域的渗入,许多传统的巨头企业也不得不面临企业转型的命运。互联网对传统企业最大的冲击或许不是侵蚀或替代,而是使大家铭记一点:所有不符合市场规律、不为客户带来价值的东西,早晚会被改变。要么自己改变,要么被别人颠覆。
在任何行业任何市场的领先者,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核心业务作为主要利润来源。而这些业务模式,往往是今天被互联网企业冲击的重点。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传统GIS平台的业务范畴,乍看来与面向大众的互联网关系不大,但也仍受到一些来自资本及模式方面的冲击。不过,互联网思维或者大的IT环境与传统GIS领域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现在刚刚开始,也不是明天就结束,它会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过程。我们在采访Esri中国和超图软件两家企业时也了解到,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开始了面向企业和大众领域的探索,不断努力尝试新的模式。尽管这些模式的成效如何我们还未可知,但从中可以看到GIS企业思维方式的转变。
宋关福认为:在GIS领域里,更多的不是如何抵制互联网企业侵蚀,而是通过拥抱他们来调整自己,产生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和GIS领域在客户群体上的定位有些错开,GIS领域...[详细]


5UGC价值显山露水







文|陈启临 《3S新闻周刊》记者今年春节期间,百度公司与央视合作推出的“百度迁徙”,利用大数据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向变化,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功不可没。
百度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程度,是因为他们广泛地收集了用户提供的位置数据,或者可以说是把对用户的出行轨迹的统计外包给了广大的百度用户,人们通过使用移动端中安装的百度地图,百度旗下的其他位置服务产品,以及调用了百度地图API的各类位置服务App,都定期地向百度数据中心上传着自己的地理位置数据,这类UGC数据,再经由百度相关部门对数据的过滤,最终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人口流动图。类似这样的数据价值,其实正吸引着许多企业纷纷追逐。随着地理信息行业对UGC模式的重视,不少图商与地理信息相关的位置服务提供商们也已着手这类众包模式的尝试。今年,尽管UGC不太可能会在今年对地理信息行业的服务中产生重大的颠覆与变革,但有效地建立起UGC的环境,对地理信息企业在信息和数据的采集,以及服务模式的改进等方面都带来一定的帮助,这种众包的价值也逐步显山露水。
探索UGC,地信企业有门道前段时间,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共同利用一款名为“微差事”的App,通过现金奖励,鼓励用户提供位置信息,随后图商再通过测图队伍实地探访,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据笔者调查了解到,截至目前,百度地图依然在和微差事合作,...
[详细]


6互联网企业的参与让车联网更受关注







文|张凯3sNews网站执行主编如果关注2014年科技动态的话,你可能会注意到,虽然只过去了两个月,但与汽车有关的话题就已经从1月份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蔓延”到了2月份西班牙巴塞罗那的MWC,这股浪潮让车联网成为了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企业及创业者们攻城略地的又一重要战场。
随着Google在CES2014上宣布与奥迪、通用、本田、现代、英伟达成立“开放汽车联盟(OpenAutomotiveAlliance,OAA)”,Android在车载操作系统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凭借Android的开放性以及Google强大的资源,将会逐渐侵蚀微软WinCE、黑莓QNX的市场。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智能手机正在通过各种“映射”与汽车里那块备受关注的屏幕发生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可以将智能手机的App“延伸”到汽车的车载设备中,甚至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对汽车的简单控制,形成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车联网服务。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2013年Q4智能手机出货量统计,搭载有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已经占据了78.1%的市场份额,大幅领先其他操作系统。这么大的市场规模,无疑会给Android在车联网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开放汽车联盟”的成立可以帮助Google以后在前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目前Tesla、雷诺、上汽已经采用了Android作为自己的车载操作系统和集成平台。而在后装市场,已经有不少第三方厂商选择进行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统用于车载设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将撬动由WinC...[详细]


7北斗导航应用“提速”在即







文|陈启临 《3S新闻周刊》记者能力加强,吸引应用
去年12月27日,在纪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面向亚太地区服务的一周年之际,官方正式宣布发布《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前者文件旨在满足一些行业特定标准化组织的要求基础上,丰富并完善北斗系统服务性能的指标体系,并集中将这些指标提供给北斗的下游厂商和最终用户;后者文件则重点突出公布的北斗系统第二个民用信号B2I,向世界公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是首个可以支持两个民用频点的卫星导航系统。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称,早在去年B1频点正式开放时,北斗卫星导航的服务精度可以达到10米,而如今实现的双频定位导航,则能够突破至米级的精度。开放B2I频点极大地促进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度水平,特别是在多模定位技术的综合利用下,既能够发挥出更加精密的导航性能,同时,结合北斗卫星系统中高轨星座组网的优势,最大限度防止由建筑物、树木遮挡导致的信号不准问题;而短报文通讯功能,也延伸了北斗导航的应用价值。
与GPS的市场规模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行业用户体量仍然可以总结为“量级较低,但拓展潜力很高”,随着北斗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今年产业形势不仅逐步满足了市场的整体需求,也会吸引国内外的潜在客户主动引进北斗终端或基于北斗终端...[详细]


8大数据产业链分工细化







文|张鹏英 《3S新闻周刊》记者过年期间,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少不了“百度迁徙地图”,途中每一条闪光的线都是一个人的轨迹。这背后就是大数据,它反映了群体共性。Vanityfair根据IMDB发布的400多万个关键词,分析了从1928年开始,提名过奥斯卡最佳电影的503部影片的对应数据,于是有了统计图表以展示最佳影片提名者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类型、角色职业、人物关系、故事地点等,以及即将兴起或已经过时的内容。无论是百度还是奥斯卡的分析结果,都是利用了大数据;大数据的分析仅仅是大数据产业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最直观的一环,还有其他相关步骤:如收集、清洗、分析、应用等。
相比从前大数据的火热,笔者认为今后大数据将进入冷静期,即相关产业链将进一步细分,企业将在大数据处理的上下游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大数据之炒
大数据是2013年的宠儿、心头肉。在“必应”里面搜“大数据”,共有3,750,000条结果。大数据带热了一批企业,放眼望去这些企业似乎都扛着一个旗号——“大数据专业企业”。大数据早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它一直存在于人类发展历史中。只是近年来计算机水平提升使得那些过去存下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到底是手握数据来的安逸还是会从数据中掘金才是门路,人们都在试探。对此,大数据相关的概念都被炒热。尤其在地信行业中,积攒了丰富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与位置...[详细]


9国产激光雷达市场多云渐晴







文|张鹏英 《3S新闻周刊》记者据前几日的新闻,腾讯地图在北京等城市的街景采集过程中大规模使用了激光点云技术,收集道路及周边建筑的三维信息,以提升用户体验。看到这个消息不禁让人觉得惊喜,不知不觉中这个市场已在萌动:一部分厂商推出自主创新产品,各大院校研究所也有相应的软件开发基础,智慧城市的需求使得激光雷达市场需求量上升,相信国产激光雷达的市场将会有个很明媚的春天。
市场需求大从使用角度来看,激光雷达因其特性使得在室内定位建模、三维城市建模、电力选线巡线、隧道维护、道路养护、桥梁变形监测等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在尺寸量测方面,激光雷达适用于各种非常规尺寸和非常规环境条件等情况,以及不良天气状况或是无可见光的情况下进行测距等。
在市场份额上看,国产激光雷达远不敌国外,国内生产厂商多以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为主。另外,国外设备因其价格高、保修不易、语言限制等因素,也让国产激光雷达有了拓展市场、打破国外产品垄断的机会。乌云密布
自从激光雷达商业化开始,我国的市场就一直被国外品牌牢牢占据着,几大“联军”瓜分国内市场。这与国外技术限制、国内科技水平、我国起步较晚等因素有关。正因为国外产品横行,所以激光雷达的市场价格一直较为昂贵。除此之外,类似其他电子产品,国内的代工厂商众多,即“贴牌”大军充...[详细]


10“城镇化经济”或带来智慧城市落地元年



文|刘玉璋 3sNews创始人《3S新闻周刊》出版人从201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人把那一年看作是智慧城市的落地元年。而2014年,或许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落地元年。
前几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炒的铺天盖地,甚至政府部门已经谈“城”色变。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两批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更是将这股热浪推向了新高潮。与此同时,“噱头”、“大跃进”、“名过其实”等对智慧城市的质疑也一直未能停止。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何理由认为2014年是智慧城市真正的落地元年?主要原因是新型城镇化纲领性文件《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终于在年底前已上报国务院。这份文件从2012年完成初稿,2013年几次传言发布都未能实现,2014年“两会”后出台的希望已经非常大。这份规划由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已被认为是“克强经济学”的实践延伸,李克强总理曾多次表态智慧城市将打开新型城镇化之门。可见,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城镇化建设将深刻影响着中国,也将为智慧城市的真正落地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在这份规划中,提出了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的投资,其中将有超过2万亿元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涉及广泛的ICT技术,包括应用与软件平台、决策支持与自动化、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硬件、通信网络与服务等。...[详细]
喜欢0 评分0
GIS麦田守望者,期待与您交流。
游客

返回顶部